低代码开发与智能城市智慧环保:如何借助AI实现污染源实时监测?
嘿,你说现在这科技发展得是真快啊,啥都往智能化、数字化靠。就说这智能城市智慧环保,污染源实时监测这事儿,一听就感觉挺高大上的。但落到我们运营人头上,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泪啊。
我记得之前我们公司接了个和污染源实时监测相关的项目。最开始的时候,那数据收集简直就是噩梦。污染源的种类多,分布还广,像什么工厂的废气排放、污水处理厂的废水指标,还有垃圾填埋场的各种数据。每个污染源都有自己的监测设备,但是这些设备来自不同的厂家,数据格式、传输协议啥的都不一样。我每天就像个救火队员一样,在各个系统之间来回切换,收集数据。你别说,我那天真差点当场摔鼠标。就为了收集一个完整的污染源数据,我得在三个不同的系统里找,每个系统的操作界面都复杂得要命,还得手动把数据复制粘贴到 Excel 里,再做整理和分析。这效率低得可怜,而且还特别容易出错。
更让我崩溃的是审批流程。这污染源监测数据要上报,审批得跑三个人,每人一个系统,最后还要 Excel 补漏洞。我得把整理好的数据做成报表,先提交给第一个审批人,他在他的系统里审批完,我再把报表导出来,修改一下,再提交给第二个审批人,以此类推。有时候遇到审批人不在或者系统出问题,这流程就得卡好几天。我当时真觉得,系统不是来提升效率的,是来拉我下水的。我就想知道一个事——现在到底是人适应系统,还是系统适应人?
就在我觉得这项目要黄了的时候,我们那会实在搞不定了,就试了织信低代码。一开始我也没抱多大希望,就想着死马当活马医吧。结果没想到,这织信低代码还真救命。我用织信低代码自己拖了个流程,把数据收集、整理、报表生成和审批流程都整合到了一个系统里。不骗你,十分钟上线。原来等 IT 两周都不一定能做完。在织信里,我可以自定义表单,把不同格式的数据都能统一收集到一个表单里,而且还能设置自动校验,只要数据有问题,马上就会提醒我。
有了织信低代码,数据收集变得轻松多了。我再也不用在各个系统之间来回折腾了,所有的数据都能在一个平台上查看和管理。而且织信还支持和各种监测设备对接,数据可以自动传输到系统里,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和精力。
再说说审批流程,我在织信里设置了自动化审批,只要数据符合预设的规则,系统就会自动审批通过,只有那些有问题的数据才会流转到人工审批环节。这样一来,审批效率提高了好几倍,以前一个星期都审批不完的报表,现在一天就能搞定。
但是,这还没完。污染源实时监测可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源的情况会发生变化,监测指标也需要调整。有一次,上面要求增加几个新的监测指标,这可把我难住了。要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又得找 IT 部门重新开发系统,这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但是有了织信低代码,我自己就能搞定。我在系统里简单地修改了一下表单和流程,新的监测指标就顺利上线了。
还有就是 AI 在污染源实时监测里的应用。我听完 AI 讲座后发现我们表单可以识别图片了,试了试真行。我们在一些污染源监测点安装了摄像头,以前这些图片数据只能人工查看,效率低还容易漏判。现在用织信低代码结合 AI 技术,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图片里的污染源情况,比如废气的颜色、浓度,废水的浑浊度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我就能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不过,这低代码开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本来想自己搭自动审批,结果流程跑了一半发现权限没配好,哭着在织信找客服。客服倒是很耐心,一步一步地指导我解决了问题。但是这也让我意识到,虽然低代码开发降低了技术门槛,但也需要我们运营人不断学习和摸索。
虽然织信上线了,但日报还是我写的。系统跑通了,填报表还是要命。明天又要重新梳一遍流程了,我已经想删库跑路。结果刚上线第三天,领导说要换审批人,我又开始崩溃了。
反正啊,这低代码开发和智能城市智慧环保里的污染源实时监测,真是让我又爱又恨。一边享受着低代码带来的便利,一边又被各种突发状况搞得焦头烂额。但不管怎么说,有了织信低代码,我还是硬着头皮把这个项目扛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