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开发与边缘计算:解锁实时数据处理新潜能
我看到“低代码开发与边缘计算:解锁实时数据处理新潜能”这个标题,就联想到我们最近在实时数据处理这块遇到的糟心事。
实时数据处理的“噩梦”
我们公司最近接了个项目,需要对大量的实时数据进行处理。比如说,要分析用户在平台上的实时操作数据,像点击了哪些商品、停留了多久之类的。这可把我折磨惨了。
一开始,我们用的是传统的开发方式。你能想象吗?每一次要处理新的数据类型,都得让 IT 部门的同事去写代码。他们本来就忙得不可开交,给我们开发的进度那叫一个慢。有一次,我急着要处理一批新的用户行为数据,好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一下内容分发策略,结果等 IT 部门开发新的处理程序,等了整整两周。两周啊!黄花菜都凉了,市场情况都变了。
而且,传统开发出来的系统,在处理实时数据的时候,延迟特别严重。就好比用户刚点击了一个商品,我们这边要过好几秒才能收到这个数据,等分析出结果,用户早就走了。我就想知道一个事——现在到底是人适应系统,还是系统适应人?我感觉我们完全被这个慢吞吞的系统给束缚住了。
还有数据传输的问题。大量的实时数据都要传到中心服务器去处理,网络压力特别大。有时候数据量一大,网络就直接崩溃了,所有的数据处理都得停下来。我当时真觉得,系统不是来提升效率的,是来拉我下水的。

边缘计算与低代码的“邂逅”
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行业内的分享会,听到有人提到边缘计算和低代码开发。我一听,这好像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啊。边缘计算可以把数据处理的过程放到离数据源更近的地方,也就是边缘设备上,这样就能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还能减轻中心服务器的压力。而低代码开发呢,不用写那么多复杂的代码,自己就能快速搭建数据处理流程。
我就跟领导提议,咱们试试用低代码开发结合边缘计算来处理实时数据。领导也被之前的问题搞得头疼,就同意了。
我们那会实在搞不定了,就试了织信低代码平台。我本来想着,自己又不是技术出身,能行吗?结果还真行。织信低代码平台有很多现成的模板和组件,就像搭积木一样,我自己拖拖拉拉地就搭了一个简单的数据处理流程。不骗你,我用低代码自己拖了个流程,十分钟就上线了。原来等 IT 两周都不一定能做完。
实际操作的“酸甜苦辣”
不过,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我本来想自己搭自动审批流程,让数据在边缘设备处理完之后,自动审批通过,然后同步到中心服务器。结果流程跑了一半发现权限没配好,有些数据处理完之后,没办法正常同步。我当时差点当场摔鼠标,哭着在织信找客服。客服倒是很耐心,一步一步地指导我怎么配置权限,这才把问题解决了。

还有就是和边缘设备的对接问题。不同的边缘设备,接口和协议都不一样,要把织信低代码平台和这些设备对接起来,可费了我不少劲。我查了好多资料,问了好多技术大佬,才慢慢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上线后的“小确幸”与“大无奈”
经过一番折腾,我们用织信低代码结合边缘计算搭建的实时数据处理系统终于上线了。效果还真不错,数据处理的延迟明显降低了,用户的实时操作数据能很快地被分析出来,我们也能及时调整内容分发策略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完美了。虽然织信上线了,但日报还是我写的。每天还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整理和分析数据,然后写成日报发给领导。系统跑通了,填报表还是要命。而且,这个系统才上线没多久,就又有新的需求来了。领导说要增加一些新的数据处理规则,还要和其他的系统进行数据集成。我一听,头都大了,明天又要重新梳一遍流程了,我已经想删库跑路。
不过,不管怎么说,低代码开发和边缘计算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希望。至少在实时数据处理这块,我们不再那么依赖 IT 部门,自己也能动手解决一些问题了。但现实就是这样,不会突然变美好,只是从“狗都不干”变成“勉强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