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上线,低代码开发如何抢占生成式AI红利?
GPT-5上线,低代码开发如何抢占生成式AI红利?

那天我又被流程整疯了——老板突然甩过来一个需求:“听说GPT-5上线了,咱们能不能用低代码搞个AI审批助手?”我当时的反应是:“啊这……我连GPT-4都没摸透,现在又要搞5?”但现实是,低代码和生成式AI的结合,已经成了我们这些运营人不得不面对的“救命稻草”和“新坑”。
1. 低代码+AI:从“手动填表”到“自动生成”
以前我们搞审批流程,得手动设计表单、配置字段、设置规则,光是“请假理由”这一项就能让我改三遍。现在GPT-5来了,我第一反应是:“能不能让它直接根据聊天记录生成表单?”比如员工在钉钉上说“明天发烧请假”,AI自动识别关键词,生成一张完整的请假单,连“症状描述”都填好了。
我用织信试了一下,还真行!虽然一开始AI把“发烧”误判成“发骚”(这bug差点让我社死),但调了几次规则后,至少能省掉80%的手动填表时间。老板看了直呼“牛X”,但我知道,这背后是我熬夜改规则的眼泪。
2. AI生成内容+低代码分发:从“复制粘贴”到“一键投放”
我们公司有六个内容平台,每次发个活动通知,得复制粘贴六遍,还要根据平台规则微调标题和图片。GPT-5的文案生成能力确实强,但问题来了:生成的内容怎么快速分发到各个渠道?
低代码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我用织信搭了个“内容分发机器人”,GPT-5生成初稿,机器人自动适配各平台规则(比如微博限字、小红书要带话题),还能根据反馈数据动态调整。
结果呢?上线第一天,机器人把一篇“年终福利”发到了竞品的官微上……(别问,问就是权限配错了)。但至少,我再也不用手动改六遍标题了。
3. AI识别+低代码流程:从“人肉校对”到“自动纠错”
我们有个数据填报系统,销售部门总爱在Excel里乱写“客户名称”——“腾讯”写成“腾迅”,“阿里”写成“阿狸”。以前我得人肉校对,现在直接用GPT-5的识别能力+低代码的校验规则,自动纠错+提醒补全。
但现实很骨感:AI把“拼多多”识别成“拼夕夕”后,销售总监直接打电话骂我“不专业”。我只能边道歉边偷偷改规则,顺便祈祷下次别再出这种幺蛾子。
4. AI预测+低代码预警:从“事后背锅”到“提前甩锅”
老板最近迷上了“数据驱动”,要求所有流程都要有“预测性分析”。比如合同审批,AI得预测“这单会不会黄”。我用低代码搭了个预警系统,GPT-5分析历史数据,自动标红高风险合同。
结果呢?系统上线第一周,标红了老板亲自谈的大客户……我当时的表情大概是这样的:😅。但至少,以后再出问题,我可以甩锅给AI了:“你看,系统早预警了!”
5. 后遗症:AI越牛,我的需求越多
GPT-5确实让低代码更智能了,但老板的脑洞也更大了。昨天他问我:“能不能用AI自动生成低代码应用?”我……
现在的状态是:一边用AI和低代码解决老问题,一边应付新需求。系统跑通了,但日报还是我手写的;流程自动化了,但半夜三点我还在改规则。
所以,低代码怎么抢占生成式AI红利?我的答案是: 先活下来,再想红利。
(刚写完这篇,老板又发消息:“GPT-5能写周报吗?”——我裂开了。)